在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之际,8月3日,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郑和纪念馆)和蓝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以“探寻郑和足迹,共鉴文化交融”为主题的“i云南·郑和文化周”活动在云南民族博物馆举行。活动通过"官、校、馆、媒"协同联动,围绕郑和文化纽带,设置"文化探源""思想对话""实践体验"三大环节,旨在串联云南民族文化与国际交流。来自相关博物馆、马来西亚与中国高校的师生、云南本土非遗传承人及媒体代表等50余人出席。本次活动有效推动了民族文化国际交流与传播,进一步提升了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
文化探源:民族服饰中的交融印记
活动特别设置了"文化探源"环节。由民博专业老师担任引路人,带领来访师生团重点参观了民族服饰厅。讲解深入浅出,展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并着重穿插了"郑和下西洋与东南亚服饰交流"的案例,通过布料纹样、饰品工艺等细节,生动阐释了历史上的文化相互影响。参观过程中,来自马来西亚高校的师生对云南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和丰富内涵表达了由衷的赞叹。
思想对话:郑和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思想对话"环节,我馆代表首先介绍了活动目的与意义,并分享了馆藏蜡染作品。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郑和纪念馆)的专家结合馆藏,阐述了该馆如何秉持郑和精神,深挖潜力、融合资源,在讲好郑和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互鉴中发挥独特作用。相关专家还介绍并展示了郑和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成果。来自马来西亚的学者分享了郑和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深远影响,以及云南民族文化与马来西亚文化的共通元素,并对本次活动的精心策划表示感谢。多位云南本土非遗传承人(苗绣、白族扎染、蜡染技艺代表)结合特色民族服饰,分享了传统技艺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并展示了融入郑和文化元素的创新作品。来自云南大学、马来亚大学的师生围绕"郑和航海与民族文化"主题进行了热烈交流,深化了对文化互鉴的理解。
实践体验:非遗技艺中的文化共鸣
"实践体验"环节,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带领中马两国学生进行扎染创作,鼓励大家围绕星辰、海浪等航海元素自由发挥。蜡染技艺专家则现场指导参与者体验蜡染制作流程。一位马来西亚学生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我选择了叶子形状,因为我热爱自然,它能让我感受到自然的亲切。"他还表示,如果有机会再来云南,希望能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探索更丰富的扎染色彩。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是云南民族博物馆立足自身民族文化资源特色、积极融入云南省文旅事业发展以及发挥博物馆国际传播力的有效实践。今后,将以此为契机,努力开拓创新,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贡献民博力量。
活动策划:黄滢丹 杨晓
活动执行:谢春波 李海燕 杨军 高翔 刘桢 付一鸣
文:黄滢丹
图:中国日报云南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