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预约
参观
top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家风好 政风清 民族兴——云南民族家风文化主题展》西南林业大学巡展教育活动圆满结束
时间:2022.06.29


文   韩丽萍 黄滢丹   视频  赵菲 蒙建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展《家风好 政风清 民族兴——云南民族家风文化主题展》在西南林业大学展出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严格要求情况下,共有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版权)局、昆明市盘龙区委巡察机构党支部等103个党支部、部门、师生4000余人参观了展览。


西南林业大学师生参观展览  西南林业大学 提供

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版权)局参观展览  西南林业大学 提供

昆明市盘龙区委巡察机构党支部参观展览  西南林业大学 提供

“我的家风”征文比赛作为观展后的教育活动把本次展览的观展热情推至高峰,也让同学们的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学们积极参与征文比赛,大家在文中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国家层面解读了什么是优秀家风、优秀家风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优秀家风于中华民族之重要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主动传承优秀家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这次征文比赛共遴选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获奖的同学们认为这次教育活动在校园里掀起了学习优秀家风、传承优秀家风、践行优秀家风的热潮,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了解了云南各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各自优秀的家风文化,明白了在传承优秀家风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立志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到民族梦和国家梦之中。

展览团队和部分获奖学生合影  胡梅英 拍摄



学生对本次展览、活动及“家风文化”的感想:(视频)

1、2021级旅游管理专业  张志浩

2、2021级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专业  杨佳仪

3、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2021级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宋袆忱

4、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  地理科学专升本班  苏航


获奖征文1:

行路难?何惧路难

西南林业大学 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 地理科学专业 2021级

黎赢匀

我家的家训没有规规整整存于书纸之上,或许我们哈尼族西莫洛的文字早已经消散在历史的火焰中,又或许老一辈觉得这是理所应当每一个子女都该做到的事情,没有存在于书纸上的必要。但就有一条明明白白刻在每个子女心中的家训—— 一条路要坚定的走完,用我从小听到大的哈尼话来说的话就是“呀莫嘿特丝阿莫呢呦普特丝克地涅”。

在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离开县城中心沿着山脚一直往深处走,盘曲绵延的山路会带着你进入到被高耸入云的毛竹和隐于山林中的芭蕉充盈的山林水墨画中去。远观,一片墨绿脆嫩、毛茸茸的毛竹芭蕉瘙痒着心房,不时还会看到画龙点睛般点缀于其上的鲜艳花色,整幅画布已落画笔。当想落手触于其上好好享受毛绒触感,却猛然抽身于整幅画布回到现实中来,喃喃低语,回味无穷,自然渐知,已然身处毛绒之地,翠竹拔天,芭蕉摇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融于山道。这条公路没有分叉,驾车径直行驶至豁然开朗处,依稀可见毛竹渐退,公路和河流逐渐相依,山林独有的气息混着潮湿的空气打在脸上,伴随着从道路尽头散发开来的小镇烟火气,便知前路是可以在旅途中休憩的小镇——雅邑镇。

依山伴林、顺河而建的小镇虽然年轻人走出去了不少,但依旧有人选择在这落叶生根,一片欣欣向荣。我的家还在更远的深山中,小时候,我的父母外出打拼,而我被留在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一条作为墨江象征的河,几座被人赞誉的深山,却成了我们回家最大的阻碍——没有桥梁,没有公路,河水即使在风调雨顺时也漫到成年人的大腿中部,更别提河水迅猛时。山路凹凸不平,绵延不绝,那个年代能买得起一辆摩托车都是光宗耀祖的事。外婆外公的年岁已大,子女们都在外打拼,去哪里都靠两条腿走,大山的土路一趟能走上好半天。说来惭愧,小时娇气,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再加之父母没有太多时间管教,养出了我一身“大小姐脾气”——我的所作所为,每次回家的妈妈都接受不了,一定免不了一顿暴打。

被人娇惯多了,自然不愿意自己淌水过那汹涌的河流,爬那对于我每一次都是折磨的深山。但是这一点,向来惯我宠我的外婆外公却出奇的坚守底线,过河从不背我,都是紧紧拉着我让我跟着他们一起过,哪怕有一次我差点被河水冲走,他们都“不施以同情”。爬山也从来不抱我,哪怕我路上走走停停,找借口要喝水要吃东西,他们也早有准备从大大的背篓里掏出吃的喝的,仿佛丝毫不耽误他们上山下山的时间,哪怕事情再急也让我自己走完山路。每次我耍泼打滚,他们语气就会柔和下来,但依旧坚定:“一条路要坚定的走完”。

外婆外公说,他们对子孙辈都这样,只要学会了走路,他们就会从怀抱里放下这个孩子,再难的路也让他自己走。

这句话,也在我母亲那一辈印入灵魂。姨妈创业,她和我说起过很多次她年轻时所走的道路。哪怕一天只吃一顿饭,拉无数投资,应无数应酬,她都不改变她一开始所选择的道路,租车行一开始并不景气,手上的车子也只有一两辆。那个年代买车的人少,在她的坚持下生意也逐渐走上正轨,奋斗不停,到如今来租车的人络绎不绝。

“一条路要坚定的走完”,这句话也拯救了我家这个家庭。幼年父亲意外去世后,母亲的精神状态也受到了打击。她曾对我说,她每每想放弃,但是一看见我,又想着没了她以后这孩子怎么生活得下去。于是她做好饭菜,让我自己饿了就吃,有时我被亲戚轮流代养,而她则拖着慢性病的身体换了无数能方便照顾我的工作,终是走通了这条暗无天日看似无转折点的道路。

高考来临,我的成绩虽然在学校看得过去,但放眼全国全省何其渺小,或许“一条路要坚定的走完”这条家训已经被外婆外公喋喋不休地烙在灵魂,我选择走完高考这条路,哪怕我用更多的时间弥补我天资愚钝。我也羡慕在同样的时间内其他人能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但那句朴实的哈尼话:“呀莫嘿特丝阿莫呢呦普特丝克地涅”却清晰的陪我度过难熬的每一天。

我陆陆续续地想起我们这一家对于走完一条路的态度,记忆里没有一个人是选择寻求轻松而半途而废,哪怕不知道做到最后会不会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他们都表示要坚定的做下去。我感谢外公外婆的智慧,如果他们在我一声声的撒娇中就轻易地抱我上山过河,那我注定娇惯到底,事事放弃。我没有长辈的哲理智慧,我只执着于这一条路既然我选择要走了,就要走到最后,我要凭借自己的能力,利用身边能为我所用的资源,看到我想要看到的风景。就像小时候,坚持走完那条山路后,执着于见到那立于梯田之上,毛竹芭蕉之间,破开云雾的土瓦砖房。

国家于岁月峥嵘中砥砺前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幅员辽阔,国运昌盛。我辈青年生活于安居乐业,平安盛世中。但我们从来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唯有坚定道路,顺应时代不断创新前进,我辈青年才能团结各民族,壮我中华,民族复兴!

行路难?何惧路难。一条路坚定的走完,再难,也是属于我的风景,我心中的土瓦砖房。


获奖征文2:

半溪明月家风传,一枕清风华夏安

西南林业大学 大数据与智能工程学院 2021级电子信息工程

蒙萍竹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家族绵延不断、代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微观积淀,影响着每一代人的成长,关系着一个家族的荣辱兴衰。

蔡元培于《中国人的修养》中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良好的家风、严正的家教,可以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丰富滋养,有助于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也能激浊扬清、淳风化俗,凝聚起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真善美的社会正能量,共建向上向善、美丽和谐社会。

好的家风,胜过千万名校。

从广为流传的“岳母刺字”、“孟母三迁”、“画荻教子”的故事,到备受推崇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蹈厉之志,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莼鲈之思;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美美与共,到“家和万事兴”的殷殷向往,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家风家训,启迪、规范、教化、赋能着一代又一代新青年、一辈又一辈华夏儿女。

《道德经》有言:“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其中蕴藏的道理也是我自幼接受的家风教育——谦和。

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千万万中国新青年,要不因一叶障目而不识神秀岱宗,不为一朝风月而不解万古长空。九州辽阔,天地无量之量,多藏于无欲之争;世间心智灵慧,常发于温润谦恭。是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不张狂,非无志;不显现,乃有容。

“谦和”一词,如此脉脉含情、漫漫温柔。在谦和之家风的沐浴下,虽然并未期许般成长为偏爱古装青绿的温柔水墨画女子,但好似除性格之外的其他体现,都或多或少渲染着家风传承的实际成效。“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此般“佛系”心境不难成为“谦和”的最好诠释。

待人谦和,仿如绿竹猗猗,恰似蒹葭采采。虽上不至盲目聊赠赞美夸奖之词、顺耳中听之言,下不达艴然瞽言直接坦诚的谔谔之语,但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谬误指摘,恶言冷语、扯舌唱衰的煽动教唆,都应扼杀在暗滋蔓延的病态温床上,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谦和待人,是对自己精神的洗礼,善存指尖、心至苍穹,青灯不灭、目尽星河。

接物亦谦和,于花晨月昔缱绻时岁,推窗听慢雨、移步闻花香。青年一代萌动青春昂扬向上之生气,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卑以自牧,含章可贞”的谦和状态,“戢鳞潜翼,思属风云”的谦逊姿态,不断廓清思想迷雾、拔除顽瘴痼疾,启润可为青春,勇立时代潮流。谦和接物,心中无尘、明月在身,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

家风不只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工具,而是家庭成员共同尊重、共同遵守的规则。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家教彰显一个家庭的修养。家长以身作则,守法尚德、志存高远,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养成“听松悟语,听水知音”的天性,习得“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的内涵。相反,若父母利欲熏心、吃拿卡要,孩子恐将有样学样、恃宠而骄,最终黯淡青春,荒芜人生。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优良的家风会带动优良的社会风气。作为时代的新青年,应扫除腻粉呈风骨,厚植优良家风家训的精神沃土,让家庭教育的春风和优良家风家训的熏陶不断涵养我们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构建优良家风家训的精神高地,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徳如春风化雨般不断提升广大青年的人生境界。

山之有本,方巍峨高耸、雄踞厚土;水之有源,方为雨为露、为泉为渊。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社风清才有社稷安。半溪明月家风传,一枕清风华夏安。


获奖征文3:

家风传承

西南林业大学  2021级旅游管理专业

张志浩

小时候,常听奶奶说的一句俗语是:“老猫房上睡,一辈传一辈。”说的就是家风传承的道理。而良好的家风的塑造绝非一人一时之事,一朝一夕之功。古人说: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表达的就是在家风建设的源头上要长久的发心,其中“天长地久”也是中国传统家风文化特别看重的内容。可以说家风是一种传承,而非一时的标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意识地去“传”,有敬畏的去“承”。

“传”就是告诉,告诉家人以及周围和这个家庭相关的人。“承”就是聆听,聆听尊长以及了解这个家庭过去的人。传承的目标,是为了让一家人牢记历史,不忘初心,发扬优良的家风,更好的长久繁衍生息。

所谓“风”,原本指民歌,是《诗经》里面的文体之一,古人说,君子如风,也是文化的基本形式。而家风是为了教育和传承一家的精神生活,是一个家族的为人处世的方式。父亲常常对我说:鸟随兰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格高,一定要多和良好家风的人交往。可见家风对一个家庭发展尤为重要。而家风的建设,就需要去发掘,整理和记录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那些值得传下去的宝贵故事。因为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些值得传颂的故事,不必惊天动地,但一定感人肺腑。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还用着地锅,阴雨连绵的天气里,生火做饭的柴火成了紧俏物。眼看着厨房灶窝里的最后一点干柴也烧光了,还不见锅里的水沸腾起来。我捡了一些干燥的玉米轴,一股脑扔进了灶台,没想到把本就微弱的火苗一下全压灭了。再加上潮气大,点火困难,我反反复复试了几次,也没让火再着起来。最后,还是爷爷来收拾残局。爷爷拿几片玉米皮点着火苗,耐心地一个一个地往里面放玉米轴,一会搭成一个中空的三角形,一会像盖房子打地基似的摞成四方形,火苗顿时蔓延到四周,越烧越旺,铁锅里的水不一会就沸腾了。烧火的爷爷慢悠悠地说了一句:人要实,火要虚。

上初中之后,我学了化学才知道,原来火要虚的原理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氧气与柴火接触面积越大,燃烧会越旺。爷爷不知道“火要虚”的原理,却应用得炉火纯青。如今,爷爷教给我的烧火的诀窍早已用不到了,影响更深的是与之相对的“人要实”的做人的道理。

每年一到收麦子的季节,村民们纷纷在田地里、家门前开辟一方空地,用来晒麦子,扬麦子。谁家的麦子晒得干,扬得净,质量就是取上乘的。但是也有人为了麦子能更压秤,故意在麦子里留下麦糠、土坷垃,甚至柏油路上的碎石子。爷爷的几个老伙计曾向爷爷传授了这个能多卖些钱的小秘诀,却被爷爷义正言辞地拒绝了,爷爷只说了一句:我可不干欺骗国家的事。让出主意的人红了脸。

爷爷一辈子践行着“人要实”的道理,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我懂得做人做事要实在,无论以后自己做什么工作,这朴实的六个字永不过时。

高三时,我在最后的冲刺阶段遇到了瓶颈期。我向爷爷抱怨,说我考不上大学了,我的努力完全没有体现在分数上。爷爷没有开导我,只是问我:现在能收麦子吗?我不假思回应道:当然不能了,还没有到季节呢。当时,我很疑惑,爷爷这个种地能手怎么突然问这么简单的问题。爷爷接着我的话说:对啊,农民种地从来不想着什么时候能收获,收了玉米之后,要松土、耙地、打虫,然后播上小麦种子,接下来,还要施肥、除草,好不容易小麦长起来了,遇上风不调雨不顺的时候.麦子还要遭殃,我们能干的就是做好每一步工作。

原来,爷爷这是用种庄稼的经验在教我做事的道理,告诉我学习要像种庄稼一样,不能刚播上种子就想着收成。

以后的日子里,我不再胡思乱想,安心备考,就算到考试的前一天,我的心态也很好,只当地里麦子熟了,这是我去收麦子的时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了更多书,接触到很多大学问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倡导好学、务实的态度,曾国藩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人生哲理。幸运的是,我的爷爷很早就用最朴实无华的传授方式让我懂得了这两个道理,而用爷爷的话来说就是——“人要实,火要虚”和“像种庄稼一样读书”。

我的家风没有写于匾额挂到高堂之上,没有白纸黑字载于案卷之中,它不是耳提面命的严苛规矩,但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像空气一样伴我成长。一想起那最朴实的几句话,我就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人做事,我想这就是我的家风。


获奖征文4:

妈妈的言传身教

云南民族博物馆 李从顺

我家的家风家教,没有传承的物件,没有格言,没有家谱,有的只是妈妈的言传身教,影响了我和姐姐们的生活。

妈妈的敬老深深影响了我。记得我上小学时,那时是20世纪80、90年代,整个国家物资匮乏,当时家里不能经常吃肉,吃肉要过年过节或请工做活才吃。爷爷年老身体需要营养,妈妈每次做饭都会在锅里炖3、4片肉给爷爷吃,我们其他人没有肉吃。家里每逢煮好吃的,妈妈都会盛好一碗让我们端给院子里同住的二姥姥家吃。记得有一次爷爷过生日那天,妈妈煮了包心汤圆全家人吃,妈妈照例让我把汤圆送给二姥姥,二姥姥吃着妈妈做的汤圆心里暖暖的,摸着我的头对我说:“你们一家人真是好心人”。

妈妈经常带着姐姐和我干农活,她经常说的话就是:“要学会做农活,长大了不用做农活是最好的,如果真的到了那个地步也好有一种生存的手段。”收庄稼的时候,我中午放学要晒完粮食才能去上下午的课。不上课的时候,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到田地播种、除草,施肥,无论到哪里干活,都带着我和姐姐。那时我觉得比同龄人苦,此时想来正是母亲当年对我们姐妹的教导才有了如今天的我们。

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带给我们的是更加饱满的精神财富。妈妈传给我们的,正是家风家教里说的敬老孝亲、勤劳、对子女的严格教育。妈妈不会说这些道理,但她把道理用在生活中,并教给我和姐姐。我也学会了像妈妈一下孝敬父母,每次放寒暑假,我会带孩子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个周末都会打电话给外公外婆,这些事都尽量和孩子一起完成。每次回家,都想看看家庭困难的姑姑和年老的姑妈,都会向父母打听她们的情况。

现在,我经常做的孝敬父母,努力工作,管好孩子,那是妈妈教的,我也想把好的传统传给孩子,让好的家风代代相传。